从业者说(8)|设计话题·空间陈列工作者的自述
空间陈列工作者的自述
文字:王文武
(海塘遗址博物院,李长海拍摄)
自从博物馆行业兴起,经历蓬勃发展的十几年,再到如今的行业整体“变轨”,本人恰逢踏入其中。
当真正参与深耕其中后发现:博物馆展示陈列行业就整体而言,依然处在“发展中时期”,这可能有些悲观。(这里所说的并不包括博物馆学,博物馆研究等相关领域,而单单指的是展陈设计)。而整体的评判标准可以归纳总结成两个词汇“专业” “不平衡”。
从“专业”:
虽说“人人都是设计师”这一观点在主观层面上认同,但就从设计行业的特性来看,想要步入展陈设计行业,需要跨过很高的门槛。
这决定着你自身的专业程度是否能到达设计行业的普遍水准。
(海塘遗址博物院,李长海拍摄)
先说一个普遍现象,多数身边的同行设计师走进一个展览的第一句话就是:凑合,也不咋地啊,也就这么回事吧!
如果是刚入行的设计师还情有可原,但仍然有大批老同志仍然这么评价某一个展览。这绝对不是专业的“眼光”。不论从什么角度审视一个展览或者博物馆的“形式主义”,我们都要注意这个展览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以及从传播角度所达到的效果。因为展览陈设的本质是传播,是传达。
(海塘遗址博物院,李长海拍摄)
展示陈列设计需要相当强的专业程度才能够较好的完成,它像是电影里的导演,是空间操控的灵魂,主掌着空间的命脉,需要“全能型”的选手。历史、自然科学、传播学、博物馆学、设计理论、设计心理、文学等等集齐一身的综合素养才能够很好的完成此项工作,但我们现在审视自己以及行业,仅有的凤毛麟角,而大多都是被迫疯狂画图的机器,当然这跟行业现状也有一定的关系。
(海塘遗址博物院,李长海拍摄)
我绝对不赞同一个博物馆的设计好坏的决定因素有多种(例如:政治经济、成本、管理、制度等)。从设计角度上看,好坏或者优劣只由设计者的自身专业程度所决定。(当然,可能有些绝对。)一个30平面的商场展示空间,一个上万平米的博物展示空间,没有区别,也不能区别对待,一个设计者的思维对于空间的感观是要“一视同仁”要充满激情。
(图片由惊雷文化提供,三星堆博物馆)
另外,一个优秀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二者不能分开,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合二为一,事实上从行业特性来看,本身也是这样,这点我想大部分从业者都会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我们在设计动手的前提就是已经思考好了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展览。
(图片由惊雷文化提供)
近几年,涌现出各种设计思潮、学术探讨,但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让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爱上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有兴趣的读懂博物馆。我们横向比较一下欧洲的大英博物馆,在国内能与之并行的寥寥无几,大多数都是些像课本一样制式的结构。或者直白的说,只是为了专业而“专业”的展览。
从“不平衡”:
这里的不平衡可以是一个褒义词,主要从行业整体水准角度来看,南北相对不平衡,当然我们抛弃个例。近五六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崛起,打破了几个传统大企业的行业垄断,尤其是出现在南方的一些展览里,变得格外的“别致”。如同像“破冰”一样带来了较为个性化先进的展示手段与工艺。这跟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别以及夹缝中求生存的决策者不无关系。近两年你会发现一个行业态势:小型专业型企业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大型综合型企业越来越保守,一成不变。这就是我所谓的不平衡,两者所呈现出的作品风格一目了然。
(图片由惊雷文化提供)
设计行业是一个创新行业,要不断的发展,革新。当然这不是冒进,而是不断地学习完善的过程。博物馆更是五年一个更迭,毕竟博物馆之于社会,之于大众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应该需要行业整体用专业的严谨、创新的眼光去看待行业的发展。相互借鉴优秀之处、摒弃传统思维,毕竟我们对于世界整体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相距甚远。
(图片由惊雷文化提供,三星堆博物馆)
展示陈列行业保罗万象,是一个综合门类的设计行业,近些年也出现了相对新颖的展览模式、展示空间,不断地丰富,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件幸事,我也为我所处的行业而感到欣喜。
(以上仅个人从业多年的认知,欢迎探讨交流,我仅仅是一名从业工作者,如果可以我会继续分享我对展陈的各方面的认识,希望跟更多的从业者探讨学习。)
·END·
文 字|王文武
图 片|见标注
排 版|王 鑫
声明:从业者说栏目为博展联盟开设的专栏,栏目文章内容、版权等归博展联盟与原作者所有,未经博展联盟及原作者同意禁止任何人转载。
往期回顾
从业者说(7)| 如何做好主题空间设计—内容的解读能力
从业者说(6) | 浅谈博物馆教育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从业者说(5) | 如何做好主题空间设计 —空间的物化能力
你“在看”我吗?